北大哈佛显中美默契
哈佛大学的新生都住在Harvard Yard(位于哈佛广场旁边的主要校园),每一个屋子均为四个学生共用,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房间。据校方介绍,宿舍安排工作极为关键,入学之前对每一个学生的爱好、长短、性格等进行详细的调查,根据其结果分配学生。爱谈政治的跟同类一起,爱玩电脑的跟同类一起,爱睡觉的跟同类一起。毕竟是美国顶级的高校,就宿舍安排与学生分配这一关系而言,哈佛的做法颇有战略思维,先行投资性极高。
到了二...
我在美国所发现的中国
加藤嘉一
一
2012年的夏天,暂别中国大地的我,踏上了美国波士顿的土地。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美国生活,一无所知,就像2003年的春天自己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时。时光已过十年,两者在我记忆里却是一贯的,而分不开。这是我的状态。 飞往美国的几个月前,我开始找居住的房子。我在波士顿不认识任何一个人,就只好间接地找。我毫无犹豫地通过中国的人脉去找到在哈佛工作的一名中国先生,具体协助我在...
2013年4月20日,中国四川再一次发生了地震。
我祈祷灾区朋友们平平安安,为遇难者们深表哀悼。
作为地震频发的日本伊豆半岛生长的人,我认为,畅通的通讯、合理的分工、坚韧的意志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如何与地震打交道,我也有一些经验与思考。下面,我重发本人曾在《新京报》(2010年4月24日)上发表过的一篇拙文,与中国读者朋友们分享日本人是如何与地震打交道的。但愿本人的浅见能够给中国接下来的抗震救灾、灾后重...
稳定第一,发展第二,公正第三,人权第四。
对于胡锦涛执政的十年,与其一起度过时光,走过空间的我,是这样总结的。我始终认为,当代中国长远、健康、正常的发展必须由以上四个要素支撑,并让它们有机地、平衡地、协调地渗透到社会上每一个角落中、每一个层面里、每一个人身上。
过去十年对中国来说足够地特殊,形容它的说法则可以很多样:“国家大事密集期”、“经济高速增长期”、“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陷入瓶颈期”、...
自从日本政府把尖阁诸岛/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中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了多层面的反制措施。
我自己也受到了一些直接影响。一位中国官员格外礼貌地告诉我说,“加藤先生,您暂时不要在国内(中国大陆)出版书籍了,形势缓和了再说,一切都是为了保护您,请您理解。”这位官员说得很对,我本打算在今年内出版的两本书果然被拖延。我分别向出版商询问“大概延期多久?”对方都回答,“不好说”。我问那位官员同样的问题,对方的回答也...
201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虽然因为尖阁诸岛/钓鱼岛纷争,一些重要的庆祝活动被迫取消,中日间种种文化、经济交流也纷纷暂停,但我们还是能观察到,两国开始通过外交渠道更积极展开对话,以期让危机“软着陆”。
昨天,我在东京与一些日本政治家、官僚讨论,从两国内政议程看,接下来日本或该打出什么牌,以及中方可能会做出的反应。我的看法是,中方目前正在等待日方的牌,中国政府也不容易,它强烈批评日本,可...
在中国各地发生的“反日游行”,无疑是日中两国在四十年前实现邦交正常化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
记得2005年4月9日,我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也曾亲眼目睹一次反日游行。那天早晨八点半,我来到位于中关村的海龙大厦。不一会儿,在组织者的带领下,高举“反对日本篡改历史”、“钓鱼岛是中国的”横幅的抗议人群就开始一起大喊抗议日本的口号。
记得当时,让20岁的我感到好奇的是,那些大喊“抵制日货“的人们却兴高采烈地...
在中国各地发生的“反日游行”,无疑是日中两国在四十年前实现邦交正常化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
记得2005年4月9日,我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也曾亲眼目睹一次反日游行。那天早晨八点半,我来到位于中关村的海龙大厦。不一会儿,在组织者的带领下,高举“反对日本篡改历史”、“钓鱼岛是中国的”横幅的抗议人群就开始一起大喊抗议日本的口号。
记得当时,让20岁的我感到好奇的是,那些大喊“抵制日货“的人们却兴高采烈地用日...
好久没有写中国字了。
这段时间,我有意与中文写作拉开了点距离。不为什么,只是直觉。
最困难的时候,我很信任的一位中国老师劝我,“嘉一,你暂时什么也别做,从公众眼里消失一段时间,这对你来说是有必要的。忍耐一下,你会成为更有力量的人。”
我欣然接受了她的劝告,就像无条件听妈妈的话似的。
于是,我决定集中做好两件事:跑步与等待。
现在,我看着一面镜子,我变黑了,皱纹多了,头发也少了,感觉很...
2012年2月1日,一对上海夫妇要携女儿在美国关岛搭乘美联航回沪。张夫妇俩因行李安置问题与机组人员发生争执,结果机长以“航空安全”为由报警,拒绝2人乘坐该航班。未满12岁的女儿只好单独回沪。此事在微博上曝光后一时引起了中国网友的热烈讨论。
当时坐在同一航班,近距离观察这场景的刘先生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这对夫妻就坐在我后两排,我看他们上飞机时就在抱怨点什么。就在美国空乘开始整理时,一位空姐要变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