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2年02月28日 17:40

警惕“新迎合主义”

 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过一句话:“民主是最坏的政治,除了人类曾经尝试过的、民主以外的体制。”

这句格言,我相信,至今依然有穿梭人类历史的生命力。

20多年前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走向低迷,似乎有意或无意中,与资本主义“挂钩”的民主主义占了上风。何况,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从民主走向独裁。迄今为止,理性追求进步的人类,毫无动摇地从独裁走向民主。

弗兰西斯・福山撰写的《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倡...

阅读全文>>
2012年01月21日 19:43

谁为高铁负责?

在2012年到来之前,中国正式公布了7·23动车事故的调查报告,终于为这件2011年中国最敏感的事故画上了一个官方的句号。

根据报告,7·23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负最首要责任的分别是已经被抓的原铁道部长刘志军、运输局长张曙光,然后是向铁道部出售了有缺陷信号设备的通号集团董事长马骋,他已在调查期间因心脏病去世,也无法被追究责任。一些与此事有关的中层官员受到了不同的处分,部长盛光祖则被要求深刻检查。作为中国铁路的...

阅读全文>>
2012年01月02日 13:19

日中首脑应该经常见面,交流

2011年10月23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连续访问了朝鲜和韩国,分别与金正日、李明博进行了会谈,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10月上旬至中旬,日本政治家、官员、学者、媒体人等也期望能够与李克强会面,加强交流,建立友谊。根据日中关系消息灵通人士介绍,“李克强副总理本来也有计划访问日本,两国政府之间努力协商,实现其访问,却最终没促成。”我好奇地问“为什么呢?对中...

阅读全文>>
2011年12月23日 16:06

日本不会成为下一个欧盟

      最近我在日本与中国之间穿梭,从东亚视角观察欧洲债务危机,认为这确实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危机。长期以来,欧盟一直是世界上最民主、自由、繁荣的地区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半个西方世界。“脱亚入欧”曾经是日本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最近几年,欧盟内部的政治融合和欧元的发行更是使欧盟成为世界各国的楷模,甚至成为离“历史的终结”最近的地方。这样良好的局面居然很有可能被一场债务危机打倒,恐怕此刻全世界的心态都非常错综复...

阅读全文>>
2011年12月23日 16:04

中国在哪里?

      10月下旬的一天,我在东京与母亲一起逛街。走累了,想喝点东西,就看看周围有没有便利店,找到了7-Eleven。店不大,只有一个年轻的女员工。看到我们走进来,她就开朗、温柔地用日文说:“您们好,欢迎光临。”母亲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红茶,我到收银台点一杯咖啡。女员工面带笑容,立刻转身用杀菌的洗手液洗手,然后把煮咖啡用的杯子递给我(便利店的煮咖啡往往是Self-Service)。 女服务员的态度很和气,使母亲和我很开心。我...

阅读全文>>
2011年12月23日 16:03

“在金正恩同志领导下”

“金正日同志虽已溘然长逝,但他将永远活在朝鲜人民心中。我们相信,朝鲜人民必将继承金正日同志的遗志,紧密团结在朝鲜劳动党的周围,在金正恩同志领导下,化悲痛为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国家,实现朝鲜半岛的持久和平继续前进。”——这是中共中央、中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致朝鲜党政军各中央机关唁电中的一段话。

对常看新闻的外国人来说,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突然去世并不是一件特别出人意料的事情。经历了十几...

阅读全文>>
2011年11月09日 10:28

转型中的澳门需要开放

        3个月前,我从珠海口岸瞭望隔着一条河的对岸。它叫澳门。我原来对那块土地的认知相当肤浅:一,曾被葡萄牙殖民统治,1999年回归中国;二,赌博产业为合法的罕见城市;三,其人均GDP为亚洲第一(2009年为38968美元),仅此而已。

从香港坐船,第一次来到这块土地。下船后溜达溜达,与海关的公务员、当地的服务员等聊天,发现语言压力没有香港大。我无法进行统计,或给予数据,但在澳门,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似乎比香港更加明...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26日 17:04

文化体制改革:政府有理由相信人民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天,我也阅读了“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全文)”,产生一些想法。中央重新重视文化是一件好事,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能够获得更多行政方面的支持也利大于弊。但当今“不差钱”的中国政府真正面临的挑战似乎不在于怎么“支持”人民,而在于怎么”信任”人民,以下是我如此判...

阅读全文>>
2011年10月01日 14:09

地沟油的底线在哪里?

这些天在上海,傍晚在复旦大学跑完步,为了吃晚饭,沿着邯郸路往五角场的方向走过去。每当路过复旦新闻学院对面几家餐馆集中的地方,总能看到一位穿着蓝色衣服从下水道挖液体的中年男人。对我这外国人来说,这一场景够新鲜的。我站在旁边观察一会儿,餐馆的员工以及上海的行人一点都不好奇,看都不看,正常地走来走去。

我很奇怪,过去问那位先生。

“先生您好,您这是在干什么?”

“……”

“先生您好,您在挖什么液体呢...

阅读全文>>
2011年09月15日 14:26

9・11:日本灾后半年游记

“3・11发生后,陷入低谷的外国人赴日游最近逐渐复苏,来自欧美、韩国、台湾等游客人数已经恢复到灾前水平。中国游客人数也在慢慢恢复,但从其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以及政府对中国个人游客赴日签证放宽等现状看,恐怕不是特别理想。”
        9月11日,灾后半年的纪念日之际,日本观光局一名高官在东京对我说。
2011年5月21至22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先赴重灾区,与当地灾民们进行交流,然后出席中日韩首脑会议。与温总理...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12日 12:15

“历史认识”无非是日中关系的象征

      许多人认为,“历史”和“台湾”是中日关系中的“最大问题”。我一直在心里“惦记”着这句话,并且有所“怀疑”。“惦记”的理由是,这两个问题对中日政治关系、经贸关系、军事关系、社会关系、相互认同、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确实很深刻,也很重大。“怀疑”的理由是,在今天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实质性的共同利益也确实左右两国关系大的形势下,把“历史”和“台湾”这两个原则性的、敏感性的、复杂性的、历史性的...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09日 11:07

中国和日本面临的是两种历史认识问题

“历史认识问题”。 中国人和日本人已经听得很熟悉了。这几年以来,包括今天,政治家、官员、媒体、学者、年轻人,大家经常谈历史认识问题,这简直成为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代名词”了。这不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问题,既然“历史认识”作为一个现实的问题存在着,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它,并且携手想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我一贯主张,解决历史认识问题需要中日双方共同的努力。原因简单明了,既然它已经成为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外...
阅读全文>>
2011年08月09日 11:02

解决“历史认识”需要“双向努力”

  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引起中国民众不满和愤怒,结果被拆除。作为一名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许多心里话无法去表达,这里毕竟是人家的地盘,我言语不得不慎重一点。   不过,围绕如何去“认识”当年所发生的事情,这是超越时空的宏观话题。接下来,我将连续刊登几篇我至今对日本人和中国人如何去面对“历史认识”的几篇文章。   有人说,中日关系当中最大的问题是“历史问题”。   我的观点是:   第一,“历史...
阅读全文>>
2011年07月29日 10:38

中国需要更负责的铁道部长

7月23日,在浙江省发生动车事故之后,我已经收到了二百封以上,来自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韩国、台湾的朋友发来的电邮,向我打听“中国铁道安全吗?”他们都是对中国旅游充满兴趣和好奇心的人,认为在国内旅行必然坐上铁道,尤其高铁或动车组。但此次惨重的事件发生后,他们开始担忧,正在考虑要不要按原计划去中国旅游。  

这些朋友发自内心的担忧与不安无疑对中国近年来最大的“举国工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过...

阅读全文>>
2011年07月22日 15:48

读书是公民一辈子的事

       今年5月上旬,我第一次来到中山市。当时是为了参加中央电视台有关城市养老问题或政策的节目,当时我们试图比较的两座城市为中国的中山市和日本的长崎市。读者朋友们对“长崎(Nagasaki)”两字也应该不陌生,是大约66年前遭受原子弹袭击的那块地方。   

虽然停留的时间很短,不到2天的时间,但中山对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边做养老节目,边随想“这里真是适合养老和居住的地方。”劳动生活节奏没那么块;房价与其他城市,包...

阅读全文>>
2011年07月04日 16:56

不必过度“围观”裸婚现象

 继反映80后住房观的《蜗居》之后,电视剧《裸婚时代》再次引起网络大讨论。

  “裸婚”,即没有房子、没有汽车、没有婚礼、没有蜜月旅行,没有结婚钻戒,双方只需花费9元钱领证就算完成结婚。在中国互联网上,有人坚持爱情至上,更多的则是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告诫年轻人不要太天真。当代中国人正在以跨越年代和行业的形态,高度、密集地关注年轻人走进社会、实现家庭传承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一项网络调查称...



阅读全文>>
2011年06月22日 11:47

青岛,您是谁,请告诉我

 6月10日,我出席了2011年英国《金融时报》青岛国际金融高峰论坛,参加了“青岛战略”的圆桌讨论。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整个观点阐述和互动讨论中,本来要表达的观点没有好好表达出来。因此,借此机会,一边梳理,一边主张一下我要对青岛说的8件事。

一,我对青岛的印象良好。因英国《金融时报》曾几次举办过高峰论坛缘故,我也访问过这座沿海城市。坦率地说,同时具备这么多先天与后发条件的城市在中国是不多的。走走新开发的地...

阅读全文>>
2011年06月10日 16:09

中国高铁的未来

今年下半年是中国高铁通车的高峰。在这六个月里,将有12条在“四万亿”时代开工的高铁建成通车。这些高铁的长度将超过此前几年建成的总和,连接起来之后会使中国拥有真正的高铁网络。与此同时,铁道部推出了“高铁降速降价”和“实名制购票”两个新政策。

6月8号,我从上海坐高铁去往南京。在上海火车站遇到了大麻烦,因为我是外国人,没有二代身份证,所以无法在自动售票处买高铁票,只能到人工售票处去购买,要排很长的队。那...

阅读全文>>
2011年05月13日 14:59

中国该怎么办北大?

不久前,我发表了两篇讨论大学和教育问题的文章。对于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北京大学表达了浅见。我也收到了无数批评邮件,被提出来的最多问题是:你在文章里批评北大,说它没有激发学生的“公共意识”,但你说中国该怎么教育孩子?你有没有具体的办法让北大成为中国的哈佛?我是有办法的,在这里就向中国读者们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问得不错。我从2003年来到北大之后一直在思考“中国该怎样办大学”,甚至“中...

阅读全文>>
2011年05月11日 10:48

五四感言

2011年5月4日,伟大的日子。祝愿中国青年以及青年教育的所有利益攸关者们节日快乐,但愿你们的过去是辉煌的,今天是幸福的,未来是光明的。

在上一篇“我的北大体验”中,我提到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北大不是自由、民主的地方。后来,我收到了不少来自北大人的抗议信。预料之内,情理之中,说明他们是认同我观点的。若他们真正反对我观点,就不可能那样赤裸裸给我发出抗议信,恰恰表明了他们缺乏自信心。

在这里,请允许我特别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