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北大学生怎么样?”

“很能干,有激情。很积极,很认真。”

“还有呢?”

“英语很好。”

2006年的秋天,我和一名日本东京大学的女生,沿着北大未名湖望着傍晚的日落散步、聊天。这位毕业后去了一家美国著名投资银行的日本精英对北大学生出色的表现感到惊讶。

在中日关系受挫的严峻形势下,我创始了北京大学与东京大学的学生代表之间的互访交流活动——“京论坛”。中日两国的年轻人就当前最火爆的有关中日的热点问题,超越桌上的讨论,进行了各种合作调研、沟通总结,为安倍晋三对华“破冰之旅”奠定了策略性基础。我很有信心地说,由80后这年轻一代发起的论坛实实在在影响了国家的决策。

北京论坛结束后,东大的一位精英对我说:“谢谢你给我们提供跟中国学生接触的机会!没想到中国学生的观点那么先进、民主和多样。我们的信息来源和观点反而很狭隘、单一,我们一向只是顺从形式上的民主罢了。”

这才是两国精英,至少是未来的精英,相互接触的意义所在:要在国际视野下互相成长。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转型中,国家战略在变,城市面貌在变,百姓观念也在变。“变”已经进入中国人的日常思维。现阶段我们很难用一个清晰的标准去界定中国的主流社会和主流价值。但可以肯定是的,在未来的时间里,现在的年轻人,那些80后,将充当起中国的“主流”,而他们又是受到中国转型和多种文化冲击的转折一代。面对着这双重冲击的,新一代如何寻找新的自我认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近年以来,在不少北大学子毕业后的“理想选择”中,优先的似乎总去外企,几年后出国留学,镀金之后回国再换工作或创业。他们都追求辉煌的未来,就把眼光放在西方的大学或企业。这似乎成为北大精英的“必胜模式”。

年轻人都希望机会均等,按表现如何来换取工资和地位。这本身不成问题,问题在于这种模式的普遍化。80后的从众心理让我担忧,而且,越是精英越是从众。校内主办著名外企招聘会总是人头攒动,图书馆里几乎人手一本GRE“红宝书”。这使我时常怀疑:“北大学生很聪明,但是否缺乏独立性?”

还记得,那年8月初,两国学生要最后携手抓紧筹备的时候,有一封邮件来自京论坛东大组委会的核心人员:“加藤,北大那边的工作人员和讨论成员都联系不上。怎么回事?”

“唉,很多人不在北京,回家乡、出国、实习等,忙自己的事情呢。”

“北京部分流程都确定了吗?你们不确定我们没法最后定下来呢?日方成员搁置了所有个人安排,都为论坛集中精力哦!”

中国80后很有个性,在北大餐厅开会时大家都主张自己的看法,却往往达不到开会应有的效果。从整个的社会运转效果的角度看,个性与共性该并存,个性只有被共性支撑才能有效体现出来。因此,团队精神很重要,互惠互让的精神更迫切。倘若个性陷入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一个社会变得真正的无政府状态。

来华7年,说心里话,我来中国读书,生活,工作的最大收获就是接触到了非常优秀的青年人,尤其是80后。我从他们身上吸取了很多智慧和勇气,受益匪浅。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不是稀土,也不是高铁,而是人才。中国崛起要靠的是“人”,以人为本,靠人发展。这是当代中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80后或许现在正处于迷茫、浮躁、折腾的阶段,但要公正地评价他们,至少还需要等待50年。但2010年即将过去的此刻我坚信,80后才是承担中国未来主流的核心力量,如何培养80后则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我默默期待着,未来的主人翁…

本文刊登于《环球时报》2010年12月23日

话题:



0

推荐

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

16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作为日本公派留学生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本科,获2006年留学生学习优秀奖本科生奖。 前任北京大学日本人协会会长,现任顾问。精通中日英三种语言,中日交流、中日关系的热衷观察家、评论者。2003年来到中国后至今,作为组织者、策划人、发言人、主持人参加过的中日学术交流活动、国际研讨会共有五十多个。作为评论员、嘉宾、作者参加过的中外媒体活动共有五十多个。 著作《产学联合之路-中日产学论坛》一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