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2月中旬,时隔一年,我又到了河南郑州。从北京飞到郑州,从机场到市内的车上,接待人员给我介绍了“郑东新区”的概念。它将古都开封接壤在一起,作为更广泛的开发区被建设下去。 这位郑州80后女子很自豪地主张,“中原经济区”被视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经济指标。她给我介绍了郑州CBD,看到了国际展览中心,高档的住宅区等,不少高楼还在建设中,房价一平方米平均5000-6000元左右,似乎还有大大涨价空间。她刚刚河南大学毕业,然后开始进河南电视台做记者,她说“许多同学跟同学合租,一人一个月垫700-800块左右吧”。

晚上,参加了豪华的晚宴。所有的干部高官特别自豪,夸张地宣扬河南和郑州。“我们这边的人对经济发展的欲望超过中国其他地区的任何人!”,“河南人口多,市场大,还有地理优势,被国家重视之后,其市场的发展将比任何地方有潜力,迅速!”,“加藤君,你下次来郑州时恐怕不用坐飞机了,北京到郑州的高铁即将开通,2小时就到。郑州-西安已经开通了。”

回酒店后打开电视,看到了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播放着关于“中原经济区”的系列访谈。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正谈河南或中原地带作为“腹地”的战略重要性。胡教授强调,河南作为人口,交通,经济的“腹地”,被国家重视之后,其发展前景非产有潜力,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会相当有魄力,其经济发展还带着外溢性,务必带动周边地区的连锁发展。

河南这一人口将近1亿的“大省”,近年的经济增长发挥得也不错。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1936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GDP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五的位次。但人均GDP依然处于靠后,为19431元。可见,颇有发展的空间。

第二天早上,天没有一年前冷,稍微刮着点风。我打车到郑州火车站之后,溜达溜达寻找一年前和两年前也来过的二马路劳动市场。我吓了一跳,“噢,怎么没有了呢?”这一从全国过来的下岗者自发性组织,并形成劳动岗位应聘平台的民间市场是本地警察管不了的。按道理,超过几百的“劳动者集会”或在某种意义上的“工人示威活动”应该属于违法。我向地方公安朋友打听了一下其合法性,对方回答说,“时间长了,规模大了,我们也管不了,如果我们要强制性地拆迁那个地方,下岗工人们肯定得疯了,有可能造成暴力冲突。我们就只能默认,随时派出城管警察巡逻,维持秩序即可”。

原来市场是位于沿着二马路的,但我怎么观察二马路边上都找不着,靠我从出生至今不变的视力,应该不会看不见。我突然想到,“那个市场是否终于被和谐了呢?”

感到失望,唉声叹气地瞭望四处,在正在建设中的城市高架下面看到了几百人集中呆着的情景。我过去凑热闹,问问旁边小卖部的阿姨,“阿姨你好,请问他们是原来在二马路劳动市场里混的人吗?是不是原来的地方挪到这边来了?”阿姨回答说,“对啊,政府要建新路嘛,工人们就到旁边去忙了。”河南方言,幸亏我也勉强听懂,旁边看到了“施工给您带来不便请谅解”的牌子。看来,政府和工人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市场地点迁移了的。

我去年12月也在FT中文网上写过“另一种民工荒”,对于在金融危机刚刚发生,沿海城市工厂的订单减少,造成大量农民工失去岗位,不得不提前回家形势下的2008年12月与在四万亿景气刺激政策有所奏效,经济稍微回暖,在沿海城市反而出现“民工荒”现象后的2009年12月进行比较之后,发现了三个相同点(人数规模;劳动内容;民工素质)和三个不同点(工资要求;打工地点;应聘态度)。

我从二马路劳动市场“看不见,摸不着”的门口进去,在地面上看到了在白纸上用黑色或红色的笔写着“水电工”;“杂工”;“牛肉拉面”;“护理老人”;“职工食堂”等文字,跟去年差不多。

市场好像没有什么紧张感,大多数人在聊天,打扑克,睡觉,发呆,吃东西等。我过去的时候只有两个从广东那边过来的工厂老板,但其周围的人也不太多。这与2008年12月时的情况大有不同,当时,一旦有什么老板来,就几乎所有人向他冲过去,必定发生肉体冲突。去年缓和了很多,今年更加缓和。

我装着广东的玩具工厂老板,开始跟几名下岗人士们聊天:

“你好,我是在广东经营工厂的老板,你们要不要跟我来?”

“你是干什么的?”

“作玩具的,给欧美品牌加工呢”

“东莞啊,太远了。一个月给多少钱?”

“包吃包住,1800元怎么样?”

“不去,太低了”

“那你说多少钱去啊?”

“最起码2500元”

我走到了另外一地方,开始跟30多岁的男人聊天:

“你好,你在找工作么?你会什么?”

“我是做菜的,你看看这张票,我昨晚刚从北京坐车回来,在北京保安部作了3个月的厨师”

“噢,这样,那里一个月给你多少钱?”

“2300元吧,当然是包吃包住的,我是给30来个人做菜,如果多了,那要多一点”

“2500元,东莞,你去不去?”

“我不去,太远了,不需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而且广东的气候我很不习惯”

这两个男人都是河南农村来的。我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其他5,6个男工人也过来悄悄打听信息。我看着反应,明显感觉到他们对工资,待遇,地方等要求正在提高,逐步拥有正常的“劳动权益意识”。我继续跟他们讨论,他们达成了一致:如果要去广东,不管做什么,不给3000元不去。给出的理由也高度一致:“现在中国全国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工业和产业,根本没必要去那么遥远的地方了。此刻,南方沿海地区已经没什么优势和吸引力了。

说得颇有道理,何况,国家正在追求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型,从外需性转向内需型,从促进出口到扩大内需,从光靠沿海到开发内地,这些转变做得越务实,这些工人们越不出去,在离家乡尽可能近的地方寻找岗位。“如果我要去广东,我得离开家人,老婆,孩子怎么办?如果能在郑州附近找到就最好了”。

郑州毕竟是全国交通要塞,那里包含着全国各地,东南西北的,但还是河南本省的人最多。他们一律强调的是“富士康来郑州开大工厂了,郭老板现在也在郑州考察呢。将来,要在富士康工作就不用去深圳了,就在郑州干呗,多好啊。”

我观察后比较了一下,在2009年12月与2010年12月的郑州二马路劳动市场上发生的现象和情景上有哪些差别。坦率说,与2008-2009之间的差异相比,2009-2010之间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二马路市场的地点迁移先不说了,那不证明任何实质的逻辑,不过是郑州要进一步建设工程,自发性的民间劳动市场本身被保留,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迁移,令人欣慰,仅此而已。

从2009年底到2010年底,那里的人数还是300人左右,没变,说明全国各地还是有着一定数量的下岗者。劳动内容还是那样杂工,做菜,水电等低级内容,没任何进步。民工素质还是很低,里面也有正常一点的,但基本上都是脾气不好的,不讲究逻辑和因果关系的,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和忠诚心的自私人士们。

另一方面,2008-2009之间的不同点在2010年底的时候明显进一步加剧了。2009至2010,劳动者的权益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所拥有的谈判筹码增加了,不轻易屈服了。这也说明,若不选择,工作岗位还是有储备的。他们更不愿意去远处了,除非工资上有着1倍左右的差别,何况富士康等大企业也纷纷来到中原地带,不管是本省人还是外省人,郑州的工人们将更不愿意出去了。他们的应聘态度也更加宽松了一些,如前所述,有了谈判筹码,人变得更加自信和轻松。

在郑州二马路劳动市场观察了半天,我的总结思考有三点:

一,劳动者权益意识的增强无疑是好事,有利于政府提高最低成本,避免经营者剥削劳动者权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等。不过,我感到担忧的是,他们的意识增强了,但在本事和能力上似乎没有什么提高,而忽视了提高自己可操作的,实际性的能力本身。让我突然想到在城市谋生的独生子女——80后们,其特征是:总有话说,毫无妥协,说三道四,天天抱怨。

二,中国劳动市场将进一步往多样化和分散化的方向前进,全球经济和全国经济的特点是,一切都以最低成本做最高质量的产品为宗旨,为此,用哪里的原材料,在哪里生产,向哪里销售,用哪里的人,用什么语言,都不重要,无所谓,各国政府为此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各家企业为此开发应有的有效途径。我不是反全球化或反全国化主义者,但在离开二马路的时候想到:每一个地方用自己的原材料,用自己的人,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土地,用自己的信息,用自己的技术,用自己的资金,卖给自己的人,给自己的政府纳税,给自己的人民反馈,难道不是节省了所有“中间成本”的,最高效率的经济模式吗?当然,这种完美无缺的原始经济往往是做不到的,但假如能做到呢?郑州以及河南这一城市的谋生状况不得不让我想到这一完美无缺。

三,那次我遇到了一位给企业家提供培训的赢导力策略家。他是台湾人,2003年进入大陆创业,竟然把第一开办城市设置在郑州这一中原二线城市。我问他为什么,他很自信地说,“我要培养的是优秀的企业家,从教育和商业的角度看,河南这个地方非常有潜力,人口多,教育水平也高,人们很有积极性和向心力,消费欲望和购买力也必将不断增强”。

“中原经济区”的构想绝不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给河南人民带来果实的战略思想。作为一名来自海外的中国观察者,我很明显感觉到,金融危机发生前,国家原来过于,甚至盲目重视的是沿海大都市和西部大开发,它是畸形的思维,缺乏战略平衡。而各种腹地集中“等待”的中部地区反而被忽视,现在,国家开始重视了。十二五规划的元年——2011年有可能是其开端。

我曾在外国的小说里看过,在中国,河南人是被全国人民看不起的,大家觉得河南人不文明,落后,野蛮。我本人来京后确实也感觉过,与其他地方的人相比,河南出身的人好像不太愿意正面表明自己是哪里人。不过,日本农村底层出身的我很清楚,曾经被鄙视,忽视,甚至忘记的人群,终于享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时,其自卑感变成自信和动力,全力以赴地去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我想,在“中原经济区”的思想引导下,河南这块地,中原这块地必将崛起。二马路劳动市场的工人们又走向何方?至少肯定的是,下次我从北京来郑州时,恐怕要做高铁了。

本文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第三眼”2010年12月

话题:



0

推荐

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

16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作为日本公派留学生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本科,获2006年留学生学习优秀奖本科生奖。 前任北京大学日本人协会会长,现任顾问。精通中日英三种语言,中日交流、中日关系的热衷观察家、评论者。2003年来到中国后至今,作为组织者、策划人、发言人、主持人参加过的中日学术交流活动、国际研讨会共有五十多个。作为评论员、嘉宾、作者参加过的中外媒体活动共有五十多个。 著作《产学联合之路-中日产学论坛》一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