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年底了 ,大家聚一聚!”前几天与北大的同学们相聚,在饭桌上,“买房”成为当晚最火爆的话题。大家的年薪从5万到50万不等,在如此大的差距之下,却清一色地考虑买房问题。

在场唯一从未想过买房的似乎只有笔者一人。在日本,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一般会先租房子,工作至少十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才会产生买房意图。笔者在东京工作的80后同龄人中,没有人已经买到了房子,也从未讨论过这个问题。毕业后,大家毫无疑问地租房,解决温饱问题。每个人年薪也有所不同,100万、80万、50万……差距没中国那么大,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大概是2倍到3倍,80%以上的人属于中间,即中产阶级。

笔者突然想到,中国年轻人怎么这么快就要买房子了?这与他们的收入基础不是很匹配。而且,如果条件允许,中国人通常会尽可能选择买大房子,比如100平方米、甚至200平方米的房子大有市场。这在东京是难以想象的。在东京市中心23区内,绝大部分的房子在70到90平方米之间。

在北京,对部分在外国投资银行、外资律师事务所等上班的白领来说,100万或200万并不是个太大的问题。但对于月薪3000元等一般工作者,在城市买房绝不是个容易的选择。更何况那些为城市添砖加瓦,却没有资格成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工,在城市买房无异于天方夜谭。

从市民的一般收入水平看,现在的房价极为不合理,这是不争的共识。这一失衡现象不能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还应从中国人“被”现代化的传统观念出发,加以挖掘。

年轻人走进社会,辛苦是自然的,而父母就成了“最佳保姆”,提供买房首付,打理家务,照顾孙子孙女,这似乎是个常态。此外,一部分有钱人抢夺市中心的大房,收入水平不高的绝大多数被边缘化,只能买到离市中心很远的小房子或破房子。政府推出的“经济适用房”政策似乎也无法满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需求。

收入与房价之间的失衡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更加严重而深远的命题是:中国人“尽早追求大房子”的观念与一个转型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前景极不乐观。而把房子和车与婚姻挂钩的观念更令人难以接受。在日本或欧美,哪有这么荒唐的逻辑思维?日本人结婚时往往委婉地说一句:“你能跟着我辛苦一辈子吗?”

据统计,2007年日本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是中国的两倍以上。日本人并没有因为房子而背上沉重的包袱,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房市趋于平稳,另一方面,日本人的观念也有可借鉴之处。日本人通常认为,“城市化”归根结底是把产品、东西、建筑等事物“缩小化”、“轻量化”。 换句话说,“现代化”是从“大”、“多”等“量化”走向“少”、“小”等“质化”的过程。真正有钱人是买最小的数码相机、最轻的笔记本电脑、最环保的车子以及利用率最高的房子。因为,那些才是真正的“高级品”。这一逻辑也符合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等价值取向。

相比之下,如今很多中国人依然把“大”、“多”等标准看得过重,比如,奢侈的房子、丰盛的饭局。或许,在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中国人还需要一场“观念改革”,从有钱、有文化、有条件的人做起,尽可能把“缩小”和“轻量”等真正现代化的习惯视为美德。(本文刊登于《环球时报》2009年12月21日)

话题:



0

推荐

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

16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作为日本公派留学生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本科,获2006年留学生学习优秀奖本科生奖。 前任北京大学日本人协会会长,现任顾问。精通中日英三种语言,中日交流、中日关系的热衷观察家、评论者。2003年来到中国后至今,作为组织者、策划人、发言人、主持人参加过的中日学术交流活动、国际研讨会共有五十多个。作为评论员、嘉宾、作者参加过的中外媒体活动共有五十多个。 著作《产学联合之路-中日产学论坛》一书。

文章